dreamcore&Nostalgia

梦核

我们为什么怀旧?从互联网梦核谈起,

说说近两年的互联网怀旧浪潮。

一当我们谈论梦核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对互联网亚文化有所关注的人或许都观看过或至少听说过梦核这一亚文化美学风格。它通过LOAFI电子拼贴等现代传媒技术对千禧年间的预限空间进行陌生化处理,因而在作品中呈现一种超现实的怀旧感。而怀旧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那么梦核是如何体现怀旧的呢?视频中的图片或许能很好地体现梦和所构建的独特的想象空间和情感体验。不难发现,就电视机、Windows桌面、2D卡通图像、古旧泛黄的墙面、高饱和度、低明度,这类元素在梦核类作品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些元素让我们想起了什么?是的,童年梦境和无边无际的幻想空间。梦核的艺术表现呈现复古赛博的风格特征,它通常采用梦、白日梦或噩梦的题材,且这类作品的图像背景通常置于80年代和90年代场景。

想象一下,你躺在柔软的布满卡通玩具熊的床上,在童年的一个雨夜独自熬夜,爸爸妈妈还没有回家,雨水从窗玻璃上滑落,留下细密的水痕,你数着钟表上分针走过的位置,开始计算还有多久才能等到他们回家。可是睡眼朦胧,没等多久,上下眼皮就开始打架,眼睛细缝,最后透过来的模糊画面是闪烁雪花片的电视机,电视里已经开始放映略带忧伤的动画片片尾曲。你进入了梦乡,你来到一片灰绿的原野,这里的海拔似乎很高,云卷云舒,他们缓缓从你身旁经过,你伸手去碰时,他们却像跟你嬉闹似的快速溜走了。你抬头从草叶舞动的方向看到风的痕迹,他们在耳边轻声告诉你曾经的喜怒哀乐,那些过去在你身体里流淌,现在已经穿过你的情绪,河流实在太过遥远,你已记不清楚它的温度。但越遥远的越适合慢慢怀想。你试图对童年以及童年梦境的进行还原,即便那大概率只是你的一厢情愿,更不用说你幼儿园的毕业纪念册已经不知所踪,但你依然执着。于是你坐下来翻阅一本名为《怀旧》的书,开始你与你的想象的浪漫纠葛。那么怀旧究竟是什么?

二什么是怀旧?

如果说从怀旧的定义谈起,那么翻阅牛津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怀旧是一种对过去的伤感的渴望。两个关键词:伤感、渴望。伤感表示情感倾向是负面的,渴望是对情绪种类的定义,但这还不够准确。当代心理学对怀旧的定义是,怀旧是一种以服务当下心理需要为目的,以今夕并治结构为核心,且苦乐参半的复杂情绪。也就是说,它包含着对过去的渴望,对现在的不满,以及坚信过去会比现在好的一种伤感又甜蜜的怀想。

如果说要给当代互联网的怀旧分类,那么怀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回忆经典,比如将经典流行音乐与土味网络音乐进行对比,厌倦了流水线式的加速版,老歌和采样在重温经典老歌视频下评论“爷青回”,并感叹华语乐坛的衰落等。其次是追忆新鲜,如在数码科技产品方面,智能手机开始兴起的时候,有网友说自己小时候第一台手机就是酷派,跟板砖一样,摔到好多次都不坏。又或者是更早,试问谁没有玩过割绳子、水果忍者这类趣味休闲手机小游戏呢?在当时是新奇又有趣的事物,那种新鲜感足以让人一直回味。此外,人们还试图怀念复古,通过胶片颗粒划痕、闪烁的灯光、模糊的边界和褪色处理,使照片类似20世纪70年代的宝丽来照片、老胶片相机的风格。这些都是在当代技艺实践中对复古的技术化怀念,以及在各类和艺术作品中反复被提及的主题想象。

童年在加速社会背景下,现代生活中人被异化。现代人对于不断加速的生活节奏感到困扰不堪。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无忧无虑的童年的追忆与感怀,也是对充满压力、焦虑的当下的一种逃避与情绪发泄。

回望近两年的互联网,能看到似乎正在兴起一股大规模的怀旧浪潮。起初它表现为一种文艺上的复古,此后渐渐扩散到各个领域短视频。即使他们怀念的不是同一批事物,然而其中引发怀旧的因素却有相同之处。我们似乎能从这几年众多复古文艺作品和怀旧帖子中窥见一种集体性的精神创伤。

有的人在怀想2019、2018、2017年,称这是疫情前最美好的几年;也有人对当下互联网文化的荒诞、抽象与冷漠感到厌倦与不满,表达了对早期互联网非主流文化(如火星文、论坛文化)的缅怀,表示那时的网友素质比现在高,个人发布的内容更优质,最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上活跃的人们更真诚。当然,这里不针对电诈等网络诈骗手段展开叙述,也不是这里所要讨论的内容。

缅怀这种将互联网视作家园的早期互联网文化,还是源于对当下动辄网络暴力、造谣对质的互联网环境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冷漠的失望。而这种当下互联网的生态环境特征与文化,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与矛盾。

还有人被旧影像资料,如20世纪90年代的广告、春晚,就街景记录片、老动画片、旧课本、旧的家庭陈列场景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定生活场景唤起对过去尤其是童年的想象与追忆。能看到的是,即使时间把每一个人都推向前,推向未知的未来,总有那么一批人,试图沉浸在对过去的记忆与想象里,寻找一个以过去为基点的乌托邦的维度。

然而,怀旧无论如何,其底色必然是孤独的。怀旧之人,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的常规界限里,事实上找不到心安处,唯有一遍遍把记忆拿出来翻看查阅,让自己不至于被时间冲走。

三 为什么我们喜欢梦核

让我们再次回到梦核。理解了何为怀旧以后,就很容易说出梦核吸引我们的点究竟是什么。可以让我们来尝试分析梦核的审美心理。

首先是陌生感与熟悉感带来的极强的审美与怀旧体验。弗洛伊德将梦作为诠释无意识心理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人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实现的愿望和受到抑制的欲望,通过潜意识在梦中得以显现。梦境则将这种欲望和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修饰、化妆为画面。从精神分析视角上看,梦核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制后升华的结果。

梦的解析的方法也可用于梦核的解析。二者都力图从被扭曲的内容中寻找出原始的个体或集体无意识因素。而作为梦核作品重要表现内容的预限空间,却很容易受到忽视。模糊不清的边界地带,或者是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多种选择性的空间,被统称为预限空间(Liminal spaces)。

在梦核影像中,预限空间都被表现为空无一人的场所,让观者仿佛看出这里明显曾经跟人类有关,但此刻又没有任何人占据。人们对于这里人来人往的常理想象,与画面中空荡的画面之间形成强烈对比,进而营造出一种吊诡的氛围感。

预限空间充分调动了大众在空无一人、过渡场所中孤独彷徨、犹豫踌躇的状态,并且通过充分留白,激发人们对黑暗与未知的无限联想。这种联想根据每个人对恐怖不同的感受阈值,发展成专属的内在的情绪体验,而不再是被创作者强加灌输的情绪和情感。

当遗忘的童年记忆被预限空间唤醒时,消逝的童年场景就随之归来。这种撕裂的场景既能激发观者童年的相似情感,这是梦核作品熟悉感的来源,同时又因为画面的细节与个体记忆不符而产生陌生感。二者交织在一起,就能让我们产生一种矛盾的美感。

童年之所以不可复制,就在于它不可复现。我们无法回到童年,但我们有办法通过怀旧,超越现实,将怀旧对象作为重构童年的媒介。而新旧交替的梦和,恰好使得当代人有机会重塑记忆世界。

梦核作品中怀旧的那部分,还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认知和身份延续。借助梦核这种怀旧媒介,我们得以延续消逝的童年,不断确认我们所爱的、所怀念的、所坚守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曾经是谁,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由此,当理性在解决现代性流浪带来的诸如孤独个体、身份延续性的降低以及生活意义的缺失等精神和情感层面的问题失效时,怀旧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至少能够给予我们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慰藉。

观看梦核作品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宣泄我们潜意识的欲望和愿望,允许主体对个体无意识进行凝视与反思。梦核为经由潜意识修饰扭曲后的过往作品所表现的预限空间,就象征着人们的童年幻想,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时间冲刷痕迹的地带,一切就如当初一样变动不居而令人安心。

梦核与梦境有相似之处,然而他终究不是梦境。梦核使梦中的场景成为我之外的东西,主体能够抽离出来,通过觉察,在观看梦核作品时产生的情感与激发的个体回忆,来对自我深层的意识与欲望进行分析与反思。这种观看与反思,恰恰就是对无意识内容的引导和宣泄。我们通过梦和怀旧,同时产生对自我深层次的觉察。

四、我们为什么怀旧?

梦核显然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怀旧的载体。前面对梦核吸引我们的原因的分析已经部分解释了我们怀旧的原因,比如怀旧能够帮助个体疗愈创伤、更好地认识自我等等。譬如在B站搜索梦和泪视频,一些标题是“你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了吗”亦或是“你可以回来,但是这里已经没有人了”的视频播放量很高,评论区也有很多网友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光怪陆离的梦境,以及观看梦核作品时引发的情感触动。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建立自我认同最重要的阶段,是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根据时间与自我发展的关系,人的自我认知至少可以按照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三种方式进行。立足当下,或是树立理想目标,又或是返回到过去的历史中,借助过去的生存经验为自己提供帮助。而怀旧则属于过去时。不论是已经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还是慢慢变成自己小时候讨厌的人,在对过去的怀旧中,都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感受。那些辜负了儿时期望的人,或愧疚、或后悔、或感伤,试图通过找寻过去的自我,给童年的自己画像来获得一点安慰。就如同电影里的反派,在童年时或许也只是个天真的孩子,之后由于误入歧途或内心被其他事物蒙蔽,走上不归路,一般临死前,最后一件事也不过是找回失联的童年伙伴。而那些已经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在今昔对比中也发现,世界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样美好。自己儿时的梦想如今成真,似乎也不过如此,但也总寄希望于拾起童年的幻想,将一切不如意统统归咎于现实。由此个体便更深刻的生发对于真实的世界与理想世界的思考。

怀旧同时也是在社会衰退、经济结构变化时产生的集体现象。它表面上是对过去的回忆,但追忆过往背后充满了对过去的想象和对当下的对比,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复杂情感结构。在20世纪末,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人们对其充满着期盼与向往,彼时人们的心态是积极向上朝前看,但到了21世纪,怀旧成了过去对未来完美想象的寄托。到了21世纪,本来该须于过去的失调,却变成了不可治愈的现代顽疾。20世纪始于某种未来主义的空想,终于怀旧。因此那些在千禧年间,寄托人们对未来美好幻想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幻想与如今现实的迥异形成了巨大反差。过去的美好幻想与如今灰暗平淡的现实世界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比,那些复古未来主义的东西,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于是,在一个生活节奏和历史变迁节奏加速的时代里,怀旧不可避免的就会以某种防卫机制的面目再现。

五、我们如何看待怀旧?

由于怀旧是一种对过去的伤感的渴望,按试着一种向后看,以及过去比当下和未来更美好的时间观和价值取向,这就明显与现代的时间意识背道而驰。怀旧在现代自然很容易被打上软弱消极、落后的标签。难道怀旧就等同于堕落吗?即使怀旧不等同于救赎,我们也不能够将其视作对现实的全然逃避。真正的悲观主义者在行动上恰恰是积极的,因为他们对世界变好不再抱有任何期望,才会在当下积极行动。而乐观主义者通常表现得更加愤世嫉俗,他们才是理想主义者的真身,总寄希望于让世界变成更美好的样子,不愿无视结构性的问题,也不愿顺从于不合理的规则。

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怀旧有回归式、反思式和认同式三种不同的层面。怀旧看似消极,实则暗含了对真善美的最原始的渴望。在此活动中,现代人为将来而回望过去,并用回望和前瞻性的姿态去设想过去的人如何看待过去的过去,以及将来的人如何看待今天。**过去既不支配现在,也不破坏现在,而是对现在有强大的影响,甚至塑造功能与现在对过去的想象和建构。**这一活动的影响同步过去,甚至反作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形成对后者的阐释和规约。它使我们能更加从容舒展的面对当下的危机,这就是怀旧的意义所在。怀旧让我们得以在时间与空间的位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以怀旧获得片刻的安宁,那么就算做个无伤大雅的美梦又有何妨?只要还会醒来,只要还记得漫天星光。

The world opens itself before those with noble hearts.
Built with Hugo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